『浦和レッズレディース』 猶本光サポーターズサイト
『ひねもす至福の時』
『誕生日の花と花ことば』
『湘南ベルマーレ』
《明星院・広島県(歴史&地名)他》
『広島・明星院』
『広島・明星院』
『madiのブログ』
『My ブログ』
《考古学&古代史の諸問題》
《参考:年表・資料》
Matのジオログ
さいたま朝日WEB
『日本創世紀』:倭人の来歴と邪馬台国の時代小嶋秋彦
セブンネット
歴史学講座『創世』歴史研究家「小嶋 秋彦」:2013/12/19
倭人伝が記す「会同〔集会〕と天安河の「神集い」
※出典:古代史獺祭
≪舊唐書(旧唐書)≫
945年成立。 劉昫(りゅうく/887~946) 他の撰。
本紀二十卷、列伝百五十卷、志三十卷の計二百卷。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高麗 (原文)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高麗
高麗者 出自扶餘之別種也 其國都於平壤城 即漢樂浪郡之故地
在京師東五千一百里 東渡海至於新羅 西北渡遼水至于營州
南渡海至于百濟 北至靺鞨 東西三千一百里 南北二千里
其官大者號大對盧 比一品 總知國事 三年一代 若稱職者 不拘年限
交替之日 或不相祗服 皆勒兵相攻 勝者爲之 其王但閉宮自守
不能制禦 次曰太大兄 比正二品 對盧以下官 總十二級
外置州縣六十餘城 大城置薩一 比都督 諸城置道使 比刺史
其下各有僚佐 分掌曹事 衣裳服飾 唯王五綵 以白羅爲冠 白皮小帶
其冠及帶 咸以金飾 官之貴者 則青羅爲冠 次以緋羅 插二鳥羽
及金銀爲飾 衫筒袖 褲大口 白韋帶 黄韋履 國人衣褐戴弁
婦人首加巾幗 好圍棋投壺之戲 人能蹴鞠 食用籩豆 簠簋 尊俎
罍洗 頗有箕子之遺風
其所居必依山谷 皆以茅草葺舍 唯佛寺 神廟及王宮 官府乃用瓦
其俗貧窶者多 冬月皆作長坑 下燃熅火以取暖 種田養蠶 略同中國
其法 有謀反叛者 則集众持火炬競燒灼之 燋爛備體 然後斬首
家悉籍沒 守城降敵 臨陣敗北 殺人行劫者斬 盜物者 十二倍酬贓
殺牛馬者 沒身爲奴婢 大體用法嚴峻 少有犯者 乃至路不拾遺
其俗多淫祀 事靈星神 日神 可汗神 箕子神 國城東有大穴 名神隧
皆以十月 王自祭之
俗愛書籍 至於衡門廝養之家 各於街衢造大屋 謂之扃堂 子弟未婚之前
晝夜於此讀書習射 其書有五經及史記 漢書 范曄後漢書 三國志
孫盛晉春秋 玉篇 字統 字林 又有文選 尤愛重之
其王高建武 即前王高元異母弟也 武德二年 遣使來朝 四年
又遣使朝貢 高祖感隋末戰士多陷其地 五年 賜建武書曰
朕恭膺寶命 君臨率土 祗順三靈 綏柔萬國 普天之下 情均撫字
日月所照 咸使乂安 王既統攝遼左 世居藩服 思稟正朔 遠循職貢
故遣使者 跋渉山川 申布誠懇 朕甚嘉焉 方今六合寧晏 四海清平
玉帛既通 道路無壅 方申輯睦 永敦聘好 各保疆埸 豈非盛美
但隋氏季年 連兵構難 攻戰之所 各失其民 遂使骨肉乖離 室家分析
多歴年歳 怨曠不申 今二國通和 義無阻異 在此所有高麗人等
已令追括 尋即遣送 彼處有此國人者 王可放還 務盡撫育之方
共弘仁恕之道
於是建武悉搜括華人 以禮賓送 前後至者萬數 高祖大喜
七年 遣前刑部尚書沈叔安往冊建武爲上柱國 遼東郡王 高麗王
仍將天尊像及道士往彼 爲之講老子 其王及道俗等觀聽者數千人
高祖嘗謂侍臣曰 名實之間 理須相副 高麗稱臣於隋 終拒煬帝
此亦何臣之有 朕敬於萬物 不欲驕貴 但據有土宇 務共安人
何必令其稱臣 以自尊大 即爲詔述朕此懷也 侍中裴矩
中書侍郎温彦博曰 遼東之地 周爲箕子之國 漢家玄菟郡耳 魏
晉已前 近在提封之内 不可許以不臣 且中國之於夷狄 猶太陽之對列星
理無降尊 俯同藩服 高祖乃止
九年 新羅 百濟遣使訟建武 云閉其道路 不得入朝 又相與有隙
屢相侵掠 詔員外散騎侍郎朱子奢往和解之 建武奉表謝罪
請與新羅對使會盟
貞觀二年 破突厥頡利可汗 建武遣使奉賀 并上封域圖 五年
詔遣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往收瘞隋時戰亡骸骨 毀高麗所立京觀
建武懼伐其國 乃築長城 東北自扶餘城 西南至海 千有餘里 十四年
遣其太子桓權來朝 并貢方物 太宗優勞甚至
十六年 西部大人蓋蘇文攝職有犯 諸大臣與建武議欲誅之 事洩
蘇文乃悉召部兵 云將校閲 并盛陳酒饌於城南 諸大臣皆來臨視
蘇文勒兵盡殺之 死者百餘人 焚倉庫 因馳入王宮 殺建武
立建武弟大陽子藏爲王 自立爲莫離支 猶中國兵部尚書兼中書令職也
自是專國政 蘇文姓泉氏 鬚貌甚偉 形體魁傑 身佩五刀 左右莫敢仰視
恆令其屬官俯伏於地 踐之上馬 及下馬 亦如之 出必先布隊仗
導者長呼以辟行人 百姓畏避 皆自投坑谷
太宗聞建武死 爲之舉哀 使持節弔祭 十七年 封其嗣王藏爲遼東郡王
高麗王 又遣司農丞相里玄奬齎璽書往説諭高麗 令勿攻新羅
蓋蘇文謂玄奬曰 高麗 新羅 怨隙已久 往者隋室相侵
新羅乘釁奪高麗五百里之地 城邑新羅皆據有之 自非反地還城
此兵恐未能已 玄奘曰 既往之事 焉可追論 蘇文竟不從
太宗顧謂侍臣曰 莫離支賊弑其主 盡殺大臣 用刑有同坑阱
百姓轉動輒死 怨痛在心 道路以目 夫出師弔伐 須有其名
因其弑君虐下 敗之甚易也
十九年 命刑部尚書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總管 領將軍常何等率江 淮
嶺 硤勁卒四萬 戰船五百艘 自萊州汎海趨平壤
又以特進英國公李勣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 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爲副
領將軍張士貴等率歩騎六萬趨遼東 兩軍合勢 太宗親御六軍以會之
夏四月 李勣軍渡遼 進攻蓋牟城 拔之 獲生口二萬 以其城置蓋州
五月 張亮副將程名振攻沙卑城 拔之 虜其男女八千口 是日
李勣進軍於遼東城 帝次遼澤 詔曰 頃者隋師渡遼 時非天贊 從軍士卒
骸骨相望 遍於原野 良可哀歎 掩骼之義 誠爲先典 其令並收瘞之
國内及新城歩騎四萬來援遼東 江夏王道宗率騎四千逆擊 大破之
斬首千餘級 帝渡遼水 詔撤橋梁 以堅士卒志 帝至遼東城下
見士卒負擔以填塹者 帝分其尤重者 親於馬上持之 從官悚動
爭齎以送城下 時李勣已率兵攻遼東城 高麗聞我有抛車
飛三百觔石於一里之外者 甚懼之 乃於城上積木爲戰樓以拒飛石
勣列車發石以擊其城 所遇盡潰 又推撞車撞其樓閣 無不傾倒
帝親率甲騎萬餘 與李勣會 圍其城 俄而南風甚勁 命縱火焚其西南樓
延燒城中 屋宇皆盡 戰士登城 賊乃大潰 燒死者萬餘人
俘其勝兵萬餘口 以其城爲遼州 初 帝自定州命毎數十里置一烽
屬于遼城 與太子約 克遼東 當舉烽 是日 帝命舉烽 傳入塞
師次白崖城 命攻之 右衛大將軍李思摩中弩矢 帝親爲吮血 將士聞之
莫不感勵 其城因山臨水 四面險絶 李勣以撞車撞之 飛石流矢
雨集城中 六月 帝臨其西北 城主孫伐音潛遣使請降 曰 臣已願降
其中有貳者 詔賜以旗幟 曰 必降 建之城上 伐音舉幟於城上
高麗以爲唐兵登也 乃悉降 初 遼東之陷也 伐音乞降 既而中悔
帝怒其反覆 許以城中人物分賜戰士 及是 李勣言於帝曰 戰士奮厲爭先
不顧矢石者 貪虜獲耳 今城垂拔 奈何更許其降 無乃辜將士之心乎
帝曰 將軍言是也 然縱兵殺戮 虜其妻孥 朕所不忍也 將軍麾下有功者
朕以庫物賞之 庶因將軍贖此一城 遂受降 獲士女一萬 勝兵二千四百
以其城置巖州 授孫伐音爲巖州刺史 我軍之渡遼也
莫離支遣加尸城七百人戍蓋牟城 李勣盡虜之 其人並請隨軍自效
太宗謂曰 誰不欲爾之力 爾家悉在加尸 爾爲吾戰 彼將爲戮矣
破一家之妻子 求一人之力用 吾不忍也 悉令放還
車駕進次安市城北 列營進兵以攻之 高麗北部薩高延壽
南部耨薩高惠貞率高麗 靺鞨之众十五萬來援安市城 賊中有對盧
年老習事 謂延壽曰 吾聞中國大亂 英雄並起 秦王神武 所向無敵
遂平天下 南面爲帝 北夷請服 西戎獻款 今者傾國而至 猛將鋭卒
悉萃於此 其鋒不可當也 今爲計者 莫若頓兵不戰 曠日持久 分遣驍雄
斷其饋運 不過旬日 軍糧必盡 求戰不得 欲歸無路 此不戰而取勝也
延壽不從 引軍直進 太宗夜召諸將 躬自指麾
遣李勣率歩騎一萬五千於城西嶺爲陣
長孫無忌率牛進達等精兵一萬一千以爲奇兵 自山北於狹谷出 以衝其後
太宗自將歩騎四千 潛鼓角 偃旌幟 趨賊營北高峰之上
令諸軍聞鼓角聲而齊縱 因令所司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 曰 明日午時
納降虜於此矣 遂率軍而進
明日 延壽獨見李勣兵 欲與戰 太宗遙望無忌軍塵起 令鼓角並作
旗幟齊舉 賊众大懼 將分兵禦之 而其陣已亂 李勣以歩卒長槍一萬擊之
延壽众敗 無忌縱兵乘其後 太宗又自山而下 引軍臨之 賊因大潰
斬首萬餘級 延壽等率其餘寇 依山自保 於是命無忌 勣等引兵圍之
撤東川梁以斷歸路 太宗按轡徐行 觀賊營壘 謂侍臣曰 高麗傾國而來
存亡所繫 一麾而敗 天佑我也 因下馬再拜以謝天 延壽
惠真率十五萬六千八百人請降 太宗引入轅門 延壽等膝行而前 拜手請命
太宗簡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 授以戎秩 遷之内地 收靺鞨三千三百
盡坑之 餘众放還平壤 獲馬三萬疋 牛五萬頭 明光甲五千領
他器械稱是 高麗國振駭 后黄城及銀城並自拔 數百里無復人
因名所幸山爲駐蹕山 令將作造破陣圖
命中書侍郎許敬宗爲文勒石以紀其功 授高延壽鴻臚卿 高惠真司農卿
張亮又與高麗再戰於建安城下 皆破之 於是列長圍以攻焉
八月 移營安市城東 李勣遂攻安市 擁延壽等降众營其城下以招之
城中人堅守不動 毎見太宗旄麾 必乘城鼓譟以拒焉 帝甚怒 李勣曰
請破之日 男子盡誅 城中聞之 人皆死戰 乃令江夏王道宗築土山
攻其城東南隅 高麗亦埤城增雉以相抗 李勣攻其西面
令抛石撞車壞其樓雉 城中隨其崩壞 即立木爲柵 道宗以樹條苞壤爲土
屯積以爲山 其中間五道加木 被土於其上 不捨晝夜 漸以逼城
道宗遣果毅都尉傅伏愛領隊兵於山頂以防敵 土山自高而陟 排其城
城崩 會伏愛私離所部 高麗百人自頹城而戰 遂據有土山而塹斷之
積火縈盾以自固 太宗大怒 斬伏愛以徇 命諸將擊之 三日不能克
太宗以遼東倉儲無幾 士卒寒凍 乃詔班師 歴其城 城中皆屏聲偃幟
城主登城拜手奉辭 太宗嘉其堅守 賜絹百疋 以勵事君之節
初 攻陷遼東城 其中抗拒王師 應沒爲奴婢者一萬四千人 並遣先集幽州
將分賞將士 太宗愍其父母妻子一朝分散 令有司準其直 以布帛贖之
赦爲百姓 其众歡呼之聲 三日不息 高延壽自降後 常積歎 尋以憂死
惠真竟至長安
二十年 高麗遣使來謝罪 并獻二美女 太宗謂其使曰 歸謂爾主 美色者
人之所重 爾之所獻 信爲美麗 憫其離父母兄弟於本國 留其身而忘其親
愛其色而傷其心 我不取也 並還之
二十二年 又遣右武衛將軍薛萬徹等往青丘道伐之 萬徹渡海入鴨綠水
進破其泊灼城 俘獲甚众 太宗又命江南造大船
遣陝州刺史孫伏伽召募勇敢之士 萊州刺史李道裕運糧及器械
貯於烏胡島 將欲大舉以伐高麗 未行而帝崩 高宗嗣位
又命兵部尚書任雅相 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
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等前後討之 皆無大功而還
乾封元年 高藏遣其子入朝 陪位於太山之下 其年 蓋蘇文死
其子男生代爲莫離支 與其弟男建 男産不睦 各樹朋黨 以相攻擊
男生爲二弟所逐 走據國内城死守 其子獻誠詣闕求哀
詔令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率兵應接之 男生脱身來奔 詔授特進
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 封玄菟郡公 十一月 命司空
英國公李勣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 率裨將郭待封等以征高麗
二年二月 勣度遼至新城 謂諸將曰 新城是高麗西境鎮城 最爲要害
若不先圖 餘城未易可下 遂引兵於新城西南 據山築柵 且攻且守
城中窘迫 數有降者 自此所向克捷
高藏及男建遣太大兄男産將首領九十八人 持帛幡出降 且請入朝
勣以禮延接 男建猶閉門固守
總章元年九月 勣又移營於平壤城南 男建頻遣兵出戰 皆大敗
男建下捉兵總管僧信誠密遣人詣軍中 許開城門爲内應 經五日
信誠果開門 勣從兵入 登城鼓譟 燒城門樓 四面火起 男建窘急自刺
不死 十一月 拔平壤城 虜高藏 男建等 十二月 至京師
獻俘於含元宮 詔以高藏政不由己 授司平太常伯 男産先降 授司宰少卿
男建配流黔州 男生以郷導有功 授右衛大將軍 封汴國公 特進如故
高麗國舊分爲五部 有城百七十六 戸六十九萬七千 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
州四十二 縣一百 又置安東都護府以統之 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
刺史及縣令 與華人參理百姓 乃遣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總兵鎮之
其後頗有逃散
儀鳳中 高宗授高藏開府儀同三司 遼東都督 封朝鮮王 居安東
鎮本蕃爲主 高藏至安東 潛與靺鞨相通謀叛 事覺 召還 配流邛州
并分徙其人 散向河南 隴右諸州 其貧弱者留在安東城傍
高藏以永淳初卒 贈衛尉卿 詔送至京師 於頡利墓左賜以葬地
兼爲樹碑 垂拱二年 又封高藏孫寶元爲朝鮮郡王 聖暦元年
進授左鷹揚衛大將軍 封爲忠誠國王 委其統攝安東舊戸 事竟不行 二年
又授高藏男德武爲安東都督 以領本蕃 自是高麗舊戸在安東者漸寡少
分投突厥及靺鞨等 高氏君長遂絶矣
男生以儀鳳初卒於長安 贈并州大都督 子獻誠 授右衛大將軍
兼令羽林衛上下 天授中 則天嘗内出金銀寶物
令宰相及南北衙文武官内擇善射者五人共賭之 内史張光輔先讓獻誠爲第一
獻誠復讓右玉鈐衛大將軍薛吐摩支 摩支又讓獻誠 既而獻誠奏曰
陛下令簡能射者五人 所得者多非漢官 臣恐自此已後 無漢官工射之名
伏望停寢此射 則天嘉而從之 時酷吏來俊臣嘗求貨於獻誠 獻誠拒而不答
遂爲俊臣所構 誣其謀反 縊殺之 則天後知其冤 贈右羽林衛大將軍
以禮改葬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百濟國 (原文)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百済國
百濟國 本亦扶餘之別種 嘗爲馬韓故地 在京師東六千二百里
處大海之北 小海之南 東北至新羅 西渡海至越州 南渡海至倭國
北渡海至高麗 其王所居有東西兩城 所置内官曰内臣佐平 掌宣納事
内頭佐平 掌庫藏事 内法佐平 掌禮儀事 衛士佐平 掌宿衛兵事
朝廷佐平 掌刑獄事 兵官佐平 掌在外兵馬事 又外置六帶方 管十郡
其用法 叛逆者死 籍沒其家 殺人者 以奴婢三贖罪 官人受財及盜者
三倍追贓 仍終身禁錮 凡諸賦税及風土所産 多與高麗同
其王服大袖紫袍 青錦褲 烏羅冠 金花爲飾 素皮帶 烏革履
官人盡緋爲衣 銀花飾冠 庶人不得衣緋紫 歳時伏臘 同於中國
其書籍有五經 子 史 又表疏並依中華之法
武德四年 其王扶餘璋遣使來獻果下馬 七年 又遣大臣奉表朝貢
高祖嘉其誠款 遣使就冊爲帶方郡王 百濟王 自是歳遣朝貢
高祖撫勞甚厚 因訟高麗閉其道路 不許來通中國 詔遣朱子奢往和之
又相與新羅世爲讎敵 數相侵伐
貞觀元年 太宗賜其王璽書曰 王世爲君長 撫有東蕃 海隅遐曠
風濤艱阻 忠款之至 職貢相尋 尚想徽猷 甚以嘉慰 朕自祗承寵命
君臨區宇 思弘王道 愛育黎元 舟車所通 風雨所及 期之遂性
咸使乂安 新羅王金真平 朕之藩臣 王之鄰國 毎聞遣師 征討不息
阻兵安忍 殊乘所望 朕已對王姪信福及高麗 新羅使人 具敕通和
咸許輯睦 王必須忘彼前怨 識朕本懷 共篤鄰情 即停兵革
璋因遣使奉表陳謝 雖外稱順命 内實相仇如故 十一年 遣使來朝
獻鐵甲雕斧 太宗優勞之 賜綵帛三千段并錦袍等
十五年 璋卒 其子義慈遣使奉表告哀 太宗素服哭之 贈光祿大夫
賻物二百段 遣使冊命義慈爲柱國 封帶方郡王 百濟王
十六年 義慈興兵伐新羅四十餘城 又發兵以守之 與高麗和親通好
謀欲取党項城以絶新羅入朝之路 新羅遣使告急請救
太宗遣司農丞相里玄奬齎書告諭兩蕃 示以禍福 及太宗親征高麗
百濟懷二 乘虚襲破新羅十城 二十二年 又破其十餘城 數年之中
朝貢遂絶
高宗嗣位 永徽二年 始又遣使朝貢 使還 降璽書與義慈曰
至如海東三國 開基自久 並列疆界 地實犬牙 近代已來 遂構嫌隙
戰爭交起 略無寧歳 遂令三韓之氓 命懸刀俎 尋戈肆憤 朝夕相仍
朕代天理物 載深矜愍 去歳王及高麗 新羅等使並來入朝 朕命釋茲讎怨
更敦款穆 新羅使金法敏奏書 高麗 百濟 脣齒相依 競舉兵戈
侵逼交至 大城重鎮 並爲百濟所併 疆宇日蹙 威力並謝 乞詔百濟
令歸所侵之城 若不奉詔 即自興兵打取 但得故地 即請交和
朕以其言既順 不可不許 昔齊桓列土諸侯 尚存亡國 況朕萬國之主
豈可不卹危藩 王所兼新羅之城 並宜還其本國 新羅所獲百濟俘虜
亦遣還王 然後解患釋紛 韜戈偃革 百姓獲息肩之願 三蕃無戰爭之勞
比夫流血邊亭 積屍疆埸 耕織並廢 士女無聊 豈可同年而語矣
王若不從進止 朕已依法敏所請 任其與王決戰 亦令約束高麗
不許遠相救恤 高麗若不承命 即令契丹諸蕃渡遼澤入抄掠 王可深思朕言
自求多福 審圖良策 無貽後悔
六年 新羅王金春秋又表稱百濟與高麗 靺鞨侵其北界 已沒三十餘城
顯慶五年 命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統兵討之 大破其國 虜義慈及太子隆
小王孝演 偽將五十八人等送於京師 上責而宥之 其國舊分爲五部
統郡三十七 城二百 戸七十六萬 至是乃以其地分置熊津 馬韓
東明等五都督府 各統州縣 立其酋渠爲都督 刺史及縣令
命右衛郎將王文度爲熊津都督 總兵以鎮之 義慈事親以孝行聞
友于兄弟 時人號 海東曾 閔 及至京 數日而卒 贈金紫光祿大夫
衛尉卿 特許其舊臣赴哭 送就孫皓 陳叔寶墓側葬之 并爲豎碑
文度濟海而卒 百濟僧道琛 舊將福信率众據周留城以叛 遣使往倭國
迎故王子扶餘豐立爲王 其西部 北部並翻城應之
時郎將劉仁願留鎮於百濟府城 道琛等引兵圍之
帶方州刺史劉仁軌代文度統众 便道發新羅兵合契以救仁願 轉斗而前
所向皆下 道琛等於熊津江口立兩柵以拒官軍 仁軌與新羅兵四面夾擊之
賊众退走入柵 阻水橋狹 墮水及戰死萬餘人 道琛等乃釋仁願之圍
退保任存城 新羅兵士以糧盡引還 時龍朔元年三月也
於是道琛自稱領軍將軍 福信自稱霜岑將軍 招誘叛亡 其勢益張
使告仁軌曰 聞大唐與新羅約誓 百濟無問老少 一切殺之
然後以國付新羅 與其受死 豈若戰亡 所以聚結自固守耳 仁軌作書
具陳禍福 遣使諭之 道琛等恃衆驕倨 置仁軌之使於外館 傳語謂曰
使人官職小 我是一國大將 不合自參 不答書遣之 尋而福信殺道琛
併其兵衆 扶餘豐但主祭而巳
二年七月 仁願 仁軌等率留鎮之兵 大破福信餘衆於熊津之東
拔其支羅城及尹城 大山 沙井等柵 殺獲甚衆 仍令分兵以鎮守之
福信等以真峴城臨江高險 又當衝要 加兵守之
仁軌引新羅之兵乘夜薄城 四面攀堞而上 比明而入據其城 斬首八百級
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仁願乃奏請益兵 詔發淄 青 萊 海之兵七千人
遣左威衛將軍孫仁師統衆浮海赴熊津 以益仁願之衆 時福信既專其兵權
與扶餘豐漸相猜貳 福信稱疾 臥於窟室 將候扶餘豐問疾 謀襲殺之
扶餘豐覺而率其親信掩殺福信 又遣使往高麗及倭國請兵以拒官軍
孫仁師中路迎擊 破之 遂與仁願之衆相合 兵勢大振 於是仁師
仁願及新羅王金法敏帥陸軍進 劉仁軌及別帥杜爽 扶餘隆率水軍及糧船
自熊津江往白江以會陸軍 同趨周留城 仁軌遇扶餘豐之衆於白江之口
四戰皆捷 焚其舟四百艘 賊衆大潰 扶餘豐脱身而走 偽王子扶餘忠勝
忠志等率士女及倭衆並降 百濟諸城皆復歸順 孫仁師與劉仁願等振旅而還
詔劉仁軌代仁願率兵鎮守 乃授扶餘隆熊津都督 遣還本國 共新羅和親
以招輯其餘衆
麟德二年八月 隆到熊津城 與新羅王法敏刑白馬而盟
先祀神祇及川谷之神 而後歃血 其盟文曰
往者百濟先王 迷於逆順 不敦鄰好 不睦親姻 結託高麗 交通倭國
共爲殘暴 侵削新羅 破邑屠城 略無寧歳 天子憫一物之失所
憐百姓之無辜 頻命行人 遣其和好 負險恃遠 侮慢天經 皇赫斯怒
恭行弔伐 旌旗所指 一戎大定 固可瀦宮污宅 作誡來裔 塞源拔本
垂訓後昆 然懷柔伐叛 前王之令典 興亡繼絶 往哲之通規 事必師古
傳諸曩冊 故立前百濟太子司稼正卿扶餘隆爲熊津都督 守其祭祀
保其桑梓 依倚新羅 長爲與國 各除宿憾 結好和親 恭承詔命
永爲藩服 仍遣使人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公劉仁願親臨勸諭 具宣成旨
約之以婚姻 申之以盟誓 刑牲歃血 共敦終始 分災恤患 恩若弟兄
祗奉綸言 不敢失墜 既盟之後 共保歳寒 若有棄信不恆 二三其德
興兵動衆 侵犯邊陲 明神鑒之 百殃是降 子孫不昌 社稷無守
煙祀磨滅 罔有遺餘 故作金書鐵契 藏之宗廟 子孫萬代 無或敢犯
神之聽之 是響是福
劉仁軌之辭也 歃訖 埋幣帛於壇下之吉地 藏其盟書於新羅之廟 仁願
仁軌等既還 隆懼新羅 尋歸京師
儀鳳二年 拜光祿大夫 太常員外卿兼熊津都督 帶方郡王 令歸本蕃
安輯餘衆 時百濟本地荒毀 漸爲新羅所據 隆竟不敢還舊國而卒
其孫敬 則天朝襲封帶方郡王 授衛尉卿 其地自此爲新羅及渤海靺鞨所分
百濟之種遂絶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新羅國 (原文)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新羅國
新羅國 本弁韓之苗裔也 其國在漢時樂浪之地 東及南方倶限大海
西接百濟 北鄰高麗 東西千里 南北二千里 有城邑村落
王之所居曰金城 周七八里 衛兵三千人 設獅子隊 文武官凡有十七等
其王金真平 隋文帝時授上開府 樂浪郡公 新羅王 武德四年 遣使朝貢
高祖親勞問之 遣通直散騎侍郎庾文素往使焉 賜以璽書及畫屏風
錦綵三百段 自此朝貢不絶 其風俗 刑法 衣服 與高麗 百濟略同
而朝服尚白 好祭山神 其食器用柳桮 亦以銅及瓦 國人多金 朴兩姓
異姓不爲婚 重元日 相慶賀燕饗 毎以其日拜日月神 又重八月十五日
設樂飲宴 賚群臣 射其庭 婦人髮繞頭 以綵及珠爲飾 髮甚長美
高祖既聞海東三國舊結怨隙 遞相攻伐 以其倶爲藩附 務在和睦
乃問其使爲怨所由 對曰 先是百濟往伐高麗 詣新羅請救
新羅發兵大破百濟國 因此爲怨 毎相攻伐 新羅得百濟王 殺之
怨由此始 七年 遣使冊拜金真平爲柱國 封樂浪郡王 新羅王
貞觀五年 遣使獻女樂二人 皆鬒髮美色 太宗謂侍臣曰 朕聞聲色之娯
不如好德 且山川阻遠 懷土可知 近日林邑獻白鸚鵡 尚解思郷
訴請還國 鳥猶如此 況人情乎 朕愍其遠來 必思親戚 宜付使者
聽遣還家
是歳 真平卒 無子 立其女善德爲王 宗室大臣乙祭總知國政
詔贈真平左光祿大夫 賻物二百段 九年 遣使持節冊命善德柱國
封樂浪郡王 新羅王 十七年 遣使上言 高麗 百濟 累相攻襲
亡失數十城 兩國連兵 意在滅臣社稷 謹遣陪臣 歸命大國 乞偏師救助
太宗遣相里玄奬齎璽書賜高麗曰 新羅委命國家 不闕朝獻 爾與百濟
宜即戢兵 若更攻之 明年當出師擊爾國矣 太宗將親伐高麗
詔新羅纂集士馬 應接大軍 新羅遣大臣領兵五萬人 入高麗南界
攻水口城 降之
二十一年 善德卒 贈光祿大夫 餘官封並如故 因立其妹真德爲王
加授柱國 封樂浪郡王
二十二年 真德遣其弟國相 伊贊干金春秋及其子文王來朝
詔授春秋爲特進 文王爲左武衛將軍 春秋請詣國學觀釋奠及講論
太宗因賜以所制溫湯及晉祠碑并新撰晉書 將歸國 令三品以上宴餞之
優禮甚稱
永徽元年 真德大破百濟之眾 遣其弟法敏以聞
真德乃織錦作五言太平頌以獻之 其詞曰 大唐開洪業 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衣定 修文繼百王 統天崇雨施 理物體含章 深仁偕日月
撫運邁陶唐 幡旗既赫赫 鉦鼓何鍠鍠 外夷違命者 翦覆被天殃
淳風凝幽顯 遐邇競呈祥 四時和玉燭 七曜巡萬方 維岳降宰輔
維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昭我唐家光 帝嘉之 拜法敏爲太府卿
三年 真德卒 爲舉哀 詔以春秋嗣 立爲新羅王 加授開府儀同三司
封樂浪郡王 六年 百濟與高麗 靺鞨率兵侵其北界 攻陷三十餘城
春秋遣使上表求救 顯慶五年 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爲熊津道大總管
統水陸十萬 仍令春秋爲嵎夷道行軍總管 與定方討平百濟
俘其王扶餘義慈 獻于闕下 自是新羅漸有高麗 百濟之地 其界益大
西至于海
龍朔元年 春秋卒 詔其子太府卿法敏嗣位 爲開府儀同三司 上柱國
樂浪郡王 新羅王 三年 詔以其國爲雞林州都督府 授法敏爲雞林州都督
法敏以開耀元年卒 其子政明嗣位 垂拱二年 政明遣使來朝
因上表請唐禮一部并雜文章 則天令所司寫吉凶要禮
并於文館詞林採其詞涉規誡者 勒成五十卷以賜之
天授三年 政明卒 則天爲之舉哀 遣使弔祭 冊立其子理洪爲新羅王
仍令襲父輔國大將軍 行豹韜衛大將軍 雞林州都督 理洪以長安二年卒
則天爲之舉哀 輟朝二日 遣立其弟興光爲新羅王 仍襲兄將軍 都督之號
興光本名與太宗同 先天中則天改焉
開元十六年 遣使來獻方物 又上表請令人就中國學問經教 上許之
二十一年 渤海靺鞨越海入寇登州 時興光族人金思蘭先因入朝留京師
拜爲太僕員外卿 至是遣歸國發兵以討靺鞨 仍加授興光爲開府儀同三司
寧海軍使
二十五年 興光卒 詔贈太子太保 仍遣左贊善大夫邢璹攝鴻臚少卿
往新羅弔祭 并冊立其子承慶襲父開府儀同三司 新羅王 璹將進發
上製詩序 太子以下及百僚咸賦詩以送之 上謂璹曰 新羅號爲君子之國
頗知書記 有類中華 以卿學術 善與講論 故選使充此 到彼宜闡揚經典
使知大國儒教之盛 又聞其人多善奕碁
因令善碁人率府兵曹楊季鷹爲璹之副 璹等至彼 大爲蕃人所敬
其國碁者皆在季鷹之下 於是厚賂璹等金寶及藥物等
天寶二年 承慶卒 詔遣贊善大夫魏曜往弔祭之 冊立其弟憲英爲新羅王
并襲其兄官爵
大暦二年 憲英卒 國人立其子乾運爲王 仍遣其大臣金隱居奉表入朝
貢方物 請加冊命 三年 上遣倉部郎中 兼御史中丞
賜紫金魚袋歸崇敬持節齎冊書往弔冊之 以乾運爲開府儀同三司
新羅王 仍冊乾運母爲太妃 七年 遣使金標石來賀正 授衛尉員外少卿
放還 八年 遣使來朝 并獻金 銀 牛黄 魚牙紬 朝霞紬等
九年至十二年 比歳遣使來朝 或一歳再至
建中四年 乾運卒 無子 國人立其上相金良相爲王 貞元元年
授良相檢校太尉 都督雞林州刺史 寧海軍使 新羅王
仍令戶部郎中蓋塤持節冊命 其年 良相卒 立上相敬信爲王 令襲其官爵
敬信即從兄弟也
十四年 敬信卒 其子先敬信亡 國人立敬信嫡孫俊邕爲王
十六年 授俊邕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尉 新羅王 令司封郎中
兼御史中丞韋丹持節冊命 丹至鄆州 聞俊邕卒 其子重興立 詔丹還
永貞元年 詔遣兵部郎中元季方持節冊重興爲王
元和元年十一月 放宿衛王子金獻忠歸本國 仍加試秘書監 三年
遣使金力奇來朝 其年七月 力奇上言 貞元十六年
奉詔冊臣故主金俊邕爲新羅王 母申氏爲太妃 妻叔氏爲王妃
冊使韋丹至中路 知俊邕薨 其冊却迴在中書省 今臣還國
伏請授臣以歸 敕 金俊邕等冊 宜令鴻臚寺於中書省受領
至寺宣授與金力奇 令奉歸國 仍賜其叔彦昇門戟 令本國準例給
四年 遣使金陸珍等來朝貢 五年 王子金憲章來朝貢
七年 重興卒 立其相金彦昇爲王 遣使金昌南等來告哀 其年七月
授彦昇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尉 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
兼持節充寧海軍使 上柱國 新羅國王 彦昇妻貞氏冊爲妃
仍賜其宰相金崇斌等三人戟 亦令本國準例給 兼命職方員外郎
攝御史中丞崔廷持節弔祭冊立 以其質子金士信副之
十一年十一月 其入朝王子金士信等遇惡風 飄至楚州鹽城縣界
淮南節度使李鄘以聞 是歳 新羅飢 其眾一百七十人求食於浙東
十五年十一月 遣使朝貢
長慶二年十二月 遣使金柱弼朝貢 寶暦元年 其王子金昕來朝
大和元年四月 皆遣使朝貢 五年 金彦昇卒
以嗣子金景徽爲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尉 使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
兼持節充寧海軍使 新羅王 景徽母朴氏爲太妃 妻朴氏爲妃
命太子左諭德 兼御史中丞源寂持節弔祭冊立 開成元年
王子金義琮來謝恩 兼宿衛 二年四月 放還藩 賜物遣之 五年四月
鴻臚寺奏 新羅國告哀 質子及年滿合歸國學生等共一百五人 並放還
會昌元年七月 敕 歸國新羅官 前入新羅宣慰副使
前充兗州都督府司馬 賜緋魚袋金雲卿 可淄州長史
舊唐書 卷一九九上 東夷伝 倭國 日本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倭國 日本國
倭國者 古倭奴國也 去京師一萬四千里 在新羅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而居
東西五月行 南北三月行 世與中國通
其國居無城郭 以木爲柵 以草爲屋 四面小島五十餘國 皆附屬
其王姓阿毎氏 置一大率 検察諸國 皆畏附之 設官有十二等 其訴訟者
匍匐而前 地多女少男 頗有文字 俗敬佛法 並皆跣足 以幅布蔽其前後
貴人戴錦帽 百姓皆椎髻無冠帯 婦人衣純色 長腰襦 束髪於後
佩銀花長八寸左右各數枝 以明貴賤等級 衣服之制 頗類新羅
貞觀五年 遣使獻方物 太宗矜其道遠 勅所司無令貢 又遣新州刺史表仁
持節往撫之 表仁無綏遠之才 與王子争禮 不宣朝命而還
至二十二年 又附新羅奉表 以通起居
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 以其國在日 故以日本爲名
或曰 倭國自惡其名不雅 改爲日本
或云 日本舊小國 併倭國之地
其人入朝者 多自矜大 不以實對 故中國疑焉
又云 其國界東西南北各數千里 西界南界咸至大海
東界北界有大山爲限 山外即毛人之國
長安三年 其大臣朝臣眞人 來貢方物 朝臣眞人者猶中國戸部尚書
冠進德冠其頂爲花分而四散 身服紫袍 以帛爲腰帯 眞人好讀經史
觧屬文 容止温雅 則天宴之於麟德殿 授司膳卿 放還本國
開元初 又遣使來朝 因請儒士授經 詔四門助敎趙玄黙 就鴻臚寺敎之
乃遣玄黙 闊幅布以爲束修之禮
題云 白元年調布 人亦疑其僞 此題所得錫賚市文籍 泛海而還
其偏使朝臣仲 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 改姓名爲朝衡 仕歴左補闕儀王友
衡留京師五十年 好書籍放帰郷逗留不去
天寶十二年 又遣使貢
上元中 擢衡爲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
貞元二十年 遣使來朝 留学學生橘免勢 學問僧空海
元和元年 日本國使判官階眞人上言 前件學生藝業稍成願本國
便請與臣同從之
開成四年 又遣使朝貢
倭國は古の倭奴國なり。
京師を去ること一萬四千里、
新羅の東南大海の中に在り、山島に依りて居す。
東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世々中國と通ず。
其の國、居るに城郭無く、木を以って柵と爲し、草を以って屋と爲す。
四面の小島、五十餘國。皆、(こ)れに附屬す。
其の王、姓は阿毎氏。一大率を置き、諸國を検察す。皆、之を畏附す。
官を設けるに十二等有り。
其の訴訟する者は匍匐して前(すす)む。
地に女多く、男少し。頗(すこぶ)る文字有り。
俗は佛法を敬(うやま)う。
並に皆な跣足(せんそく)にして、幅布を以て其の前後を蔽う。
貴人は錦帽を戴き、百姓は皆な椎髻(ついけい)にして冠帯無し。
婦人の衣は純色にして(もすそ)を長くして腰に襦(じゅ)。
髪を後ろに束ね、
銀花長さ八寸を佩(おび)ること左右おのおの數枝、
以って貴賤の等級を明らかにす。
衣服の制は頗(すこぶ)る新羅に類す。
貞觀五年、使を遣して方物を獻ず。
太宗、其の道の遠きを矜(あわれ)み、
所司に勅してごとに貢せしむる無し。
また新州刺史表仁を遣し、節を持して往きて之を撫せしむ。
表仁、綏遠(さいえん)の才無く、王子と禮を争い、
朝命を宣(の)べずして還る。
二十二年に至り、また新羅に附し表を奉じ、以って起居を通ず。
日本國は倭國の別種なり。
其の國、以って日に在り。
故に日本を以って名と爲す。
或は曰う。
倭國自ら其の名の雅ならざるを惡(にく)み、改めて日本と爲すと。
或は云う。
日本は舊(もと)小國にして倭國の地を併せたりと。
其の人、入朝する者は多く自ら
矜大(きょうだい)にして實を以って對(こた)えず。
故に中國、焉れを疑う。
また云う。
其の國の界、東西南北各數千里。
西の界・南の界は咸(み)な大海に至り、
東の界・北の界は大山有りて限りと爲し、
山外は即ち毛人の國なりと。
長安三年、其の大臣朝臣眞人、來りて方物を貢ず。
朝臣眞人は猶お中國の戸部尚書のごとし。
進德冠を冠り、其の頂に花を爲し、分れて四散せしむ。
身は紫袍を服し、帛(はく)を以って腰帯と爲す。
眞人、好く經史を讀み、文を屬するを觧し、容止温雅。
則天、之を麟德殿に宴し、司膳卿を授け、放ちて本國に還らしむ。
開元の初、また使を遣わして來朝す。
因って儒士に經を授けられんことを請う。
四門助敎趙玄黙に詔し、鴻臚寺に就いてこれを敎えしむ。
乃ち玄黙に闊幅布を遣り、以って束修の禮と爲す。
題して云う、白元年の調の布と。
人またその僞なるかを疑う。
この題得る所の錫賚(しらい)、
く文籍を市(か)い、海に泛(うか)んで還る。
その偏使朝臣仲、中國の風を慕い、因って留まりて去らず。
姓名を改め朝衡と爲し、仕えて左補闕・儀王友を歴たり。
衡、京師に留まること五十年、よく籍を書し、
放ちて郷に帰らしめしも、逗留して去らず。
天寶十二年、また使を遣して貢す。
上元中、衡を擢んでて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と爲す。
貞元二十年、使を遣して來朝す。
學生橘免勢、學問僧空海を留む。
元和元年、日本の國使判官階眞人上言す。
前件の學生、藝業稍(や)や成りて、
本國にらんことを願う。
便(すなわ)ち臣と同じくらんことを請う。
之に從う。
開成四年、また使を遣して朝貢す。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