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月曜日

『論衡』

 『浦和レッズレディース』
 『ひねもす至福の時』
 『誕生日の花と花ことば』
 『湘南ベルマーレ』
 title="『明星院・広島県歴史&地名他』">『明星院・広島県歴史&地名他』
 『広島・明星院』
 『広島・明星院』
 『madiのブログ』
 『My ブログ』
 《考古学&古代史の諸問題》 
 《参考:年表・資料》
 Matのジオログ
 さいたま朝日WEB
 『日本創世紀』:倭人の来歴と邪馬台国の時代小嶋秋彦
 セブンネット

 歴史学講座『創世』歴史研究家「小嶋 秋彦」:2013/12/19

 倭人伝が記す「会同〔集会〕と天安河の「神集い」

 ≪論衡≫

 ※出典:古代史獺祭

 後漢 王充(おうじゅう/27~97)撰。

 もと百編以上あったらしいが現存するのは全三十卷八十五編である。

 いわゆる史書ではなく、

 当時さかんにおこなわれた讖緯説・陰陽五行説に基づく

 迷妄虚構の説・誇大な説などの不合理を徹底的に批判した書。

  論衡 第五卷 異虚第十八 (原文)

 「周の時 天下太平、倭人來り暢草を獻ず」

 奇異の現象を吉だ凶だと騒ぐのは虚妄の説であると批判した一編。

 殷高宗之時 桑榖倶生於朝 七日而大拱 高宗召其相而問之 

 相曰 吾雖知之 弗能言也 問祖己 祖己曰 夫桑榖者 野草也 

 而生於朝 意朝亡乎 高宗恐駭 側身而行道 思索先王之政 

 明養老之義 興滅國 繼絶世 舉佚民 桑榖亡 三年之後 

 諸侯以譯來朝者六國 遂享百年之福 高宗 賢君也 

 而感桑榖生而問祖己 行祖己之言 修政改行 桑榖之妖亡 

 諸侯朝而年長久 脩善之義篤 故瑞應之福渥 此虚言也

 祖己之言 朝當亡者 夫朝之當亡 猶人當死 人欲死 怪出 

 國欲亡 期盡 人死命終 死不復生 亡不復存 祖己之改政 

 何益於不亡 高宗之脩行 何益於除禍 夫家人見凶脩善 

 不能得吉 高宗見妖改政 安能除禍 除禍且不能 況能招致六國 

 延期至百年乎 故人之死生 在於命之夭壽 不在行之善惡 

 國之存亡 在期之長短 不在於政之得失

 案祖己之占 桑榖爲亡之妖 亡象已見 雖脩政改行 其何益哉 

 何以效之 魯昭公之時 鸜來巣 師己採文・成之世童謠之語 

 有鸜之言 見今有來巣之驗 則占謂之凶 其後昭公爲季氏所逐 

 出於齊 國果空虚 都有應驗 故野鳥來巣 師己處之 禍竟如占 

 使昭公聞師己之言 脩行改政爲善 居高宗之操 終不能消 何則 

 鸜之謠已兆 出奔之禍 已成也 鸜之兆 已出於文・成之世矣 

 根生 葉安得不茂 源發 流安得不廣 此尚爲近 未足以言之

 夏將衰也 二龍戰於庭 吐漦而去 夏王櫝而藏之 夏亡 傳於殷 

 殷亡 傳於周 皆莫之發 至厲王之時 發而視之 漦流于庭 

 化爲玄黿 走入後宮 與婦人交 遂生襃姒 襃姒歸周 幽王惑亂 

 國遂滅亡 幽・厲王之去夏世 以爲千數歳 二龍戰時 

 幽・厲・襃姒等 未爲人也 周亡之妖 已出久矣 妖出 

 禍安得不就 瑞見 福安得不至 若二龍戰時言曰 余襃之二君也 

 是則襃姒當生之驗也 龍稱襃 襃姒不得不生 生則幽王不得不惡 

 惡則國不得不亡 亡徴已見 雖五聖十賢相與卻之 終不能消 

 善惡同實 善祥出 國必興 惡祥見 朝必亡 謂惡異可以善行除 

 是謂善瑞可以惡政滅也 河源出於崑崙 其流播於九河 

 使堯・禹卻以善政 終不能還者 水勢當然 人事不能禁也 

 河源不可禁 二龍不可除 則桑榖不可卻也

 王命之當興也 猶春氣之當爲夏也 其當亡也 猶秋氣之當爲冬也 

 見春之微葉 知夏有莖葉 覩秋之零實 知冬之枯 桑榖之生 

 其猶春葉秋實也 必然猶驗之 今詳修政改行 何能除之 

 夫以周亡之祥 見於夏時 又何以知桑榖之生 不爲紂亡出乎 

 或時祖己之言 信野草之占 失遠近之實 高宗問祖己之後 

 側身行道 六國諸侯 偶朝而至 高宗之命 自長未終 

 則謂起桑榖之問 改政脩行 享百年之福矣 夫桑榖之生 

 殆爲紂出 亦或時吉而不凶 故殷朝不亡 高宗壽長 

 祖己信野草之占 謂之當亡之徴

 漢孝武皇帝之時 獲白麟 一角戴肉而五蹄 使謁者終軍議之 

 軍曰 夫野獸而共一角 象天下合同爲一也 麒麟 野獸也 桑榖 

 野草也 倶爲野物 獸・草何別 終軍謂野獸爲吉 祖己謂野草爲凶

 高宗祭成湯之廟 有蜚雉 升鼎耳而雊 祖己以爲 遠人將有來者 

 説尚書家謂雉凶 議駮不同 且從祖己之言 雉來吉也 

 雉伏於野草之中 草覆野鳥之形 若民人處草廬之中 

 可謂其人吉而廬凶乎 民人入都 不謂之凶 野草生朝 

 何故不吉

 雉則民人之類 如謂含血者吉 長狄來至 是吉也 何故謂之凶 

 如以從夷狄來者不吉 介葛盧來朝 是凶也 如以草木者爲凶 

 朱草・蓂莢出 是不吉也 朱草・蓂莢 皆草也 宜生於野 

 而生於朝 是爲不吉 何故謂之瑞 一野之物 來至或出 

 吉凶異議 朱草・蓂莢 善草 故爲吉 則是以善惡爲吉凶 

 不以都野爲好醜也

 周時天下太平 越嘗獻雉於周公 高宗得之而吉 雉亦野草之物 

 何以爲吉 如以雉耿介有似於士 則亦仍有似君子 公孫述得白 

 占何以凶 然則雉之吉凶未可知 則夫桑榖之善惡未可驗也 

 桑榖或善物 象遠方之士將皆立於高宗之朝 故高宗獲吉福 享長久也

 説災異之家 以爲天有災異者 所以譴告王者 信也 夫王者有過 

 異見於國 不改 災見草本 不改 災見於五穀 不改 災至身 

 左氏春秋傳曰 國之將亡 鮮不五稔 災見於五穀 五穀安得熟 

 不熟 將亡之徴 災亦有且亡五穀不熟之應 夫不熟 或爲災 

 或爲福 禍福之實未可知 桑榖之言 安可審

 論説之家 著於書記者 皆云 天雨穀者凶 傳書曰 蒼頡作書 

 天雨穀 鬼夜哭 此乃凶惡之應和者 夫何用成穀之道 

 從天降而和 且猶謂之善 況所成之穀 從雨下乎 極論訂之 

 何以爲凶 夫陰陽和則穀稼成 不則被災害 陰陽和者 穀之道也 

 何以謂之凶 絲成帛 縷成布 賜人絲縷 猶爲重厚 

 況遺人以成帛與織布乎 夫絲縷猶陰陽 帛布猶成穀也 賜人帛 

 不謂之惡 天與之穀 何故謂之凶 夫雨穀吉凶 未可定 

 桑榖之言 未可知也

 周之時 天下太平 倭人來獻暢草 暢草亦草野之物也 

 與彼桑榖何異 如以夷狄獻之則爲吉 使暢草生於周家 

 肯謂之不善乎 夫暢草可以熾釀 芬香暢達者 將祭 灌暢降神 

 設自生於周朝 與嘉禾・朱草・蓂莢之類 不殊矣 然則桑亦食蠶 

 蠶爲絲 絲爲帛 帛爲衣 衣以入宗廟 爲朝服 與暢無異 

 何以謂之凶

 衛獻公太子至靈臺 虵遶左輪 御者曰 太子下拜 吾聞 國君之子

 虵遶車輪左者 速得國 太子遂不行 反乎舍 御人見太子 

 太子曰 吾聞 爲人子者 盡和順於君 不行私欲 共嚴承令 

 不逆君安 今吾得國 是君失安也 見國之利而忘君安 非子道也 

 得國而拜 其非君欲 廢子道者不孝 逆君欲則不忠 而欲我行之

 殆吾欲國之危 明矣 拔劔將死 其御止之 不能禁 遂伏劔而死

 夫虵遶左輪 審爲太子速得國 太子宜不死 獻公宜疾薨

 今獻公不死 太子伏劔 御者之占 俗之虚言也 

 或時虵爲太子將死之妖 御者信俗之占 故失吉凶之實 

 夫桑榖之生 與虵遶左輪 相似類也 虵至實凶 御者以爲吉 

 桑榖實吉 祖己以爲凶

 禹南濟於江 有黄龍負舟 舟中之人 五色無主 禹乃嘻笑而稱曰 

 我受命於天 竭力以勞萬民 生寄也 死歸也 何足以滑和 

 視龍猶蝘蜓也 龍去而亡患 案古今龍至皆爲吉 

 而禹獨謂黄龍凶者 見其負舟 舟中之人恐也 夫以桑榖比於龍 

 吉凶雖反 蓋相似 野草生於朝 尚爲不吉 殆有若黄龍負舟之異 

 故爲吉而殷朝不亡

 晉文公將與楚成王戰於城濮 彗星出楚 楚操其柄 以問咎犯 

 咎犯對曰 以彗鬭 倒之者勝 文公夢與成王搏 成王在上 

 盬其腦 問咎犯 咎犯曰 君得天 而成王伏其罪 戰必大勝 

 文公從之 大破楚師 嚮令文公問庸臣 必曰不勝 何則 

 彗星無吉 搏在下凶也 夫桑榖之生 占爲凶 猶晉當彗末 

 搏在下爲不吉也 然而吉者 殆有若對彗見天之詭 故高宗長久 

 殷朝不亡

 使文公不問咎犯 咎犯不明其吉 戰以大勝 世人將曰 

 文公以至賢之德 破楚之無道 天雖見妖 臥有凶夢 

 猶滅妖消凶以獲福 殷無咎犯之異知 而有祖己信常之占

 故桑榖之文 傳世不絶 轉禍爲福之言 到今不實


 論衡 第五卷 感虚第十九 (原文)

 天が仁聖の徳に感応して奇跡を起こすというのは

 虚妄の説であると批判した一編。

 儒者傳書言 堯之時 十日並出 萬物燋枯 堯上射十日 九日去 

 一日常出

 此言虚也

 夫人之射也 不過百歩 矢力盡矣 日之行也 行天星度 天之去人

 以萬里數 堯上射之 安能得日 使堯之時 天地相近 不過百歩

 則堯射日 矢能及之 過百歩 不能得也

 假使堯時天地相近 堯射得之 猶不能傷日 傷日何肯去 

 何則日火也 使在地之火 附一把炬 人從旁射之 雖中 

 安能滅之 地火不爲見射而滅 天火何爲見射而去

 此欲言堯以精誠射之 精誠所加 金石爲虧 蓋誠無堅則亦無遠矣

 夫水與火各一性也 能射火而滅之 則當射水而除之 洪水之時

 氾濫中國 爲民大害 堯何不推精誠射而除之 堯能射日 

 使火不爲害 不能射河 使水不爲害 夫射水不能卻水 

 則知射日之語 虚非實也

 或曰 日氣也 射雖不及 精誠滅之 夫天亦遠 使其爲氣 

 則與日月同 使其爲體 則與金石等 以堯之精誠 滅日虧金石 

 上射天則能穿天乎 世稱桀・紂之惡 射天而毆地 譽高宗之德 

 政消桑榖 今堯不能以德滅十日 而必射之 是德不若高宗 

 惡與桀・紂 同也 安能以精誠獲天之應也

 傳書言 武王伐紂 渡孟津 陽侯之波 逆流而擊 疾風晦冥 

 人馬不見 於是武王左操黄鉞 右執白旄 瞋目而麾之曰 余在 

 天下誰敢害吾意者 於是風霽波罷

 此言虚也

 武王渡孟津時 士衆喜樂 前歌後舞 天人同應 人喜天怒 

 非實宜也 前歌後舞 未必其實 麾風而止之 迹近爲虚

 夫風者氣也 論者以爲天地之號令也 武王誅紂是乎 

 天當安靜以祐之 如誅紂非乎 而天風者 怒也 武王不奉天令 

 求索己過 瞋目言曰 余在 天下誰敢害吾意者 重天怒 

 增己之惡也 風何肯止 父母怒 子不改過 瞋目大言 

 父母肯貰之乎 如風天所爲 禍氣自然 是亦無知 

 不爲瞋目麾之故止 夫風猶雨也 使武王瞋目以旄麾雨而止之乎 

 武王不能止雨 則亦不能止風

 或時武王適麾之 風偶自止 世-武王之德 則謂武王能止風矣

 傳書言 魯陽公與韓戰 戰酣 日暮 公援戈而麾之 日爲之反三舍

 此言虚也

 凡人能以精誠感動天者 專心一意 委務積神 精通于天 

 天爲變動 然尚未可謂然 魯陽公志在於戰 爲日暮一麾 

 安能令日反 使聖人麾日 日終不反 魯陽公何人 而使日反乎

 鴻範曰 星有好風 星有好雨 日月之行 則有冬有夏 月之從星 

 則有風雨 夫星與日月同精 日月不從星 星輒復變 明

 日月行有常度 不得從星之好惡也 安得從魯陽公之所欲

 星之在天也 爲日月舍 猶地有郵亭 爲長吏廨也 二十八舍有分度

 一舍十度 或增或減 言日反三舍 乃三十度也 日 日行一度 

 一麾之間 反三十日時所在度也 如謂舍爲度 三度亦三日行也 

 一麾之間 令日卻三日也

 宋景公推誠出三善言 熒惑徙三舍 實論者猶謂之虚 魯陽公爭 

 惡日之暮 以此一戈麾 無誠心善言 日爲之反 殆非其實哉 

 且日 火也 聖人麾火 終不能卻 魯陽公麾日 安能使反

 或時戰時日正卯 戰迷 謂日之暮 麾之 轉左曲道 日若卻 

 世好神怪 因謂之反 不道所謂也

 傳書言 荊軻爲燕太子謀刺秦王 白虹貫日 衛先生爲秦畫長平之事

 太白蝕昴 此言精誠感天 天爲變動也

 夫言白虹貫日 太白蝕昴 實也 言荊軻之謀 衛先生之畫 感動皇天

 故白虹貫日 太白蝕昴者 虚也

 夫以筯撞鐘 以筭擊鼓 不能鳴者 所用撞擊之者小也 今人之形 

 不過七尺 以七尺形中精神 欲有所爲 雖積鋭意 

 猶筯撞鐘・筭擊鼓也 安能動天 精非不誠 所用動者小也 

 且所欲害者 人也 人不動 天反動乎

 問曰 人之害氣 能相動乎 曰 不能 豫讓欲害趙襄子 

 貫高欲篡高祖 二子懷精 故兩主振感 曰 禍變且至 身自有怪

 非適人所能動也 何以驗之 時或遭狂人於途 以刃加己

 狂人未必念害己身也 然而己身先時已有妖怪矣 由此言之

 妖怪之至 禍變自凶之象 非欲害己者之所爲也 且凶之人

 卜得惡兆 筮得凶卦 出門見不吉 占候睹禍氣 禍氣見於面

 猶白虹・太白見於天也 變見於天 妖出於人 上下適然 自相應也

 傳書言 燕太子丹朝於秦 不得去 從秦王求歸 秦王執留之

 與之誓曰 使日再中 天雨粟 令烏白頭 馬生角 厨門木象生肉足

 乃得歸 當此之時 天地祐之 日爲再中 天雨粟 烏白頭 馬生角

 厨門木象生肉足 秦王以爲聖 乃歸之

 此言虚也

 燕太子丹何人 而能動天 聖人之拘 不能動天 太子丹 賢者也 

 何能致此

 夫天能祐太子 生諸瑞以免其身 則能和秦王之意 以解其難 

 見拘一事而易 生瑞五事而難 舍一事之易 爲五事之難 

 何天之不憚勞也

 湯困夏臺 文王拘羑里 孔子厄於陳・蔡 三聖之困 天不能祐 

 使拘之者睹祐知聖 出而尊厚之 或曰 拘三聖者 不與三聖誓 

 三聖心

 不願 故祐聖之瑞 無因而至 天之祐人 猶借人以物器矣 人不求索

 則弗與也 曰 太子願天下瑞之時 豈有語言乎 心願而已 

 然湯閉於夏臺 文王拘於羑里時 心亦願出 孔子厄陳・蔡

 心願食 天何不令夏臺・羑里關鑰毀敗 湯・文渉出 雨粟陳・蔡

 孔子食飽乎

 太史公曰 世稱太子丹之令天雨粟 馬生角 大抵皆虚言也

 太史公書漢世實事之人 而云 虚言 近非實也

 傳書言 杞梁氏之妻嚮城而哭 城爲之崩 此言杞梁從軍不還

 其妻痛之 嚮城而哭 至誠悲痛 精氣動城 故城爲之崩也

 夫言嚮城而哭者 實也 言城爲之崩者 虚也

 夫人哭悲 莫過雍門子 雍門子哭對孟嘗君 孟嘗君爲之於邑

 蓋哭之精誠 故對嚮之者悽愴感動也 夫雍門子能動孟嘗之心

 不能感孟嘗衣者

 衣不知惻怛 不以人心相關通也 今城 土也 土猶衣也

 無心腹之藏 安能爲悲哭感動而崩

 使至誠之聲能動城土 則其對草木而哭 能折草破木乎 嚮水火而泣

 能涌水滅火乎 夫草木水火 與土無異 然杞梁之妻不能崩城 明矣

 或時城適自崩 杞梁妻適哭 下世好虚 不原其實 故崩城之名

 至今不滅

 傳書言 鄒衍無罪 見拘於燕 當夏五月 仰天而歡 天爲隕霜

 此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 無以異也

 言其無罪見拘 當夏仰天而歎 實也 言天爲之霣霜 虚也

 夫萬人舉口 並解吁嗟 猶未能感天 鄒衍一人 冤而壹歎 安能下霜

 鄒衍之冤 不過曾子・伯奇 曾子見疑而吟 伯奇被逐而歌

 疑・逐與拘同 吟・歌與歎等 曾子・伯奇不能致寒 鄒衍何人

 獨能霣霜

 被逐之冤 尚未足言 申生伏劔 子胥刎頸 實孝而賜死 誠忠而被誅

 且臨死時 皆有聲辭 聲辭出口 與仰天歎無異 天不爲二子感

 獨爲鄒衍動 豈天痛見拘 不悲流血哉 何其冤痛相似 而感動不同也

 夫熯一炬火 爨一鑊水 終日不能熱也 持一尺冰 置庖厨中

 終夜不能寒也 何則 微小之感 不能動大巨也 今鄒衍之歎

 不過如一炬・尺冰 而皇天巨大 不徒鑊水庖厨之醜類也

 一仰天歎 天爲隕霜 何天之易感 霜之易降也

 夫哀與樂同 喜與怒均 衍興怨痛 使天下霜 使衍蒙非望之賞

 仰天而笑 能以冬時使天熱乎 變復之家曰 人君秋賞則温 夏罰則寒

 寒不累時 則霜不降 温不兼日 則冰不釋 一夫冤而一歎 天輒下霜

 何氣之易變 時之易轉也

 寒温自有時 不合變復之家 且從變復之説 或時燕王好用刑 

 寒氣應至 而衍囚拘而歎 歎時霜適自下 世見適歎而霜下

 則謂鄒衍歎之致也

 傳書言 師曠奏白雪之曲 而神物下降 風雨暴至 平公因之癃病

 晉國赤地

 或言 師曠清角之曲 一奏之 有雲從西北起 再奏之 大風至

 大雨隨之 裂帷幕 破俎豆 墮廊瓦 坐者散走 平公恐懼 伏乎廊室

 晉國大旱 赤地三年 平公癃病 夫白雪與清角 或同曲而異名

 其禍敗同一實也

 傳書之家 載以爲是 世俗觀見 信以爲然 原省其實 殆虚言也

 夫清角何音之聲 而能致此 曰 清角・木音也 故致風雨 如木爲風

 雨與風倶 三尺之木 數絃之聲 感動天地 何其神也 此復一哭崩城

 一歎下霜之類也

 師曠能鼓清角 必有所受 非能質性生出之也 其初受學之時

 宿昔習弄 非直一再奏也 審如傳書之言 師曠學清角時 風雨當至也

 傳書言 瓠芭皷瑟 淫魚出聽 師曠鼓琴 六馬仰秣 或言

 師曠鼓清徴 一奏之 有玄鶴二八 自南方來 集於廊門之危

 再奏之而列 三奏之 延頸而鳴 舒翼而舞 音中宮商之聲 聲吁于天

 平公大悅 坐者皆喜 尚書曰 擊石拊石 百獸率舞 此雖奇怪

 然尚可信 何則 鳥獸好悲聲 耳與人耳同也 禽獸見人欲食

 亦欲食之 聞人之樂 何爲不樂

 然而 魚聽 仰秣 玄鶴延頸 百獸率舞 蓋且其實 風雨之至

 晉國大旱 赤地三年 平公癃病 殆虚言也

 或時奏清角時 天偶風雨 風雨之後 晉國適旱 平公好樂 喜笑過度

 偶發癃病 傳書之家 信以爲然 世人觀見 遂以爲實

 實者樂聲不能致此 何以驗之 風雨暴至 是陰陽亂也 樂能亂陰陽

 則亦能調陰陽也 王者何須脩身正行 擴施善政 使皷調陰陽之曲

 和氣自至 太平自立矣

 傳書言 湯遭七年旱 以身禱於桑林 自責以六過 天乃雨 或言

 五年 禱辭曰 余一人有罪 無及萬夫 萬夫有罪 在余一人

 無以一人之不敏 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於是剪其髮 麗其手

 自以爲牲 用祈福於上帝 上帝甚説 時雨乃至

 言湯以身禱於桑林自責 若言剪髮麗手自以爲牲 用祈福於帝者 實也

 言雨至爲湯自責以身禱之故 殆虚言也

 孔子疾病 子路請禱 孔子曰 有諸 子路曰 有之 誄曰

 禱爾于上下神祇 孔子曰 丘之禱 久矣 聖人脩身正行 素禱之日久

 天地鬼神知其無罪 故曰 禱久矣 易曰 大人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敍 與鬼神合其吉凶

 此言聖人與天地鬼神同德行也 即須禱以得福 是不同也

 湯與孔子倶聖人也 皆素禱之日久 孔子不使子路禱以治病

 湯何能以禱得雨 孔子素禱 身猶疾病 湯亦素禱 歳猶大旱

 然則天地之有水旱 猶人之有疾病也 疾病不可以自責除

 水旱不可以禱謝去 明矣

 湯之致旱以過乎 是不與天地同德也 今不以過致旱乎 自責禱謝

 亦無益也 人形長七尺 形中有五常 有癉熱之病 深自剋責

 猶不能愈 況以廣大之天 自有水旱之變 湯用七尺之形

 形中之誠 自責禱謝 安能得雨邪 人在層臺之上 人從層臺下叩頭

 求請臺上之物 臺上之人聞其言 則憐而與之 如不聞其言

 雖至誠區區 終無得也 夫天去人 非徒層臺之高也 湯雖自責

 天安能聞知而與之雨乎

 夫旱 火變也 湛 水異也 堯遭洪水 可謂湛矣 堯不自責以身禱祈

 必舜・禹治之 知水變必須治也 除湛不以禱祈 除旱亦宜如之

 由此言之 湯之禱祈 不能得雨

 或時旱久 時當自雨 湯以旱久 亦適自責 世人見雨之下

 隨湯自責而至 則謂湯以禱祈得雨矣

 傳書言 倉頡作書 天雨粟 鬼夜哭 此言文章興而亂漸見

 故其妖變致天雨粟・鬼夜哭也

 夫言天雨粟 鬼夜哭 實也 言其應倉頡作書 虚也

 夫河出圖 洛出書 聖帝明王之瑞應也 圖書文章

 與倉頡所字書何以異 天地爲圖書 倉頡作文字 業與天地同

 指與鬼神合 何非何惡 而致雨粟・鬼哭之怪哉

 使天地鬼神惡人有書 則其出圖書非也 天不惡人有書 作書何非

 而致此怪

 或時倉頡適作書 天適雨粟 鬼偶夜哭 而雨粟・神哭 自有所爲

 世見應書而至 則謂作書生亂敗之象 應事而動也

 天雨穀 論者謂之從天而下 應變而生 如以雲雨論之 雨穀之變

 不足怪也 何以驗之 夫雨出於丘山 降散則爲雨矣 人見其從上而墜

 則謂之天雨水也 夏日則雨水 冬日天寒 則雨凝而爲雪

 皆由雲氣發於丘山 不從天上降集於地 明矣 夫穀之雨

 猶復雲布之亦從地起 因與疾風倶飄 參於天 集於地

 人見其從天落也 則謂之 天雨穀

 建武三十一年 陳留雨穀 穀下蔽地 案視穀形 若茨而黑

 有似於稗實也 此或時夷狄之地 生出此穀 夷狄不粒食

 此穀生於草野之中 成熟垂委於地 遭疾風暴起 吹揚與之倶飛

 風衰穀集 墮於中國 中國見之 謂之 天雨穀 何以效之

 野火燔山澤 山澤之中 草木皆燒 其葉爲灰 疾風暴起 吹揚之

 參天而飛 風衰葉下 集於道路 夫 天雨穀 者 

 草木葉燒飛而集之類也 而世以爲雨穀 作傳書者以爲變怪

 天主施氣 地主産物 有葉實可啄食者 皆地所生 非天所爲也

 今穀非氣所生 須土以成 雖云怪變 怪變因類 生地之物 更從天集

 生天之物 可從地出乎 地之有萬物 猶天之有列星也 星不更生於地

 穀何獨生於天乎

 傳書又言 伯益作井 龍登玄雲 神棲崑崙 言龍井有害

 故龍・神爲變也

 夫言龍登玄雲 實也 言神棲崑崙 又言爲作井之故 龍登神去 虚也

 夫作井而飲 耕田而食 同一實也 伯益作井 致有變動 始爲耕耘者

 何故無變 神農之橈木爲耒 教民耕耨 民始食穀 穀始播種

 耕土以爲田 鑿地以爲井 井出水以救渇 田出穀以拯饑

 天地鬼神所欲爲也 龍何故登玄雲 神何故棲崑崙

 夫龍之登玄雲 古今有之 非始益作井而乃登也 方今盛夏 雷雨時至

 龍多登雲 雲雨與龍相應 龍乘雲雨而行 物類相致 非有爲也

 堯時天下大和 百姓無事 有五十之民 擊壤於塗 觀者曰 大哉

 堯之德也 擊壤者曰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堯何等力 堯時已有井矣 唐・虞之時 豢龍・御龍 龍常在朝

 夏末政衰 龍乃隱伏 非益鑿井 龍登雲也

 所謂神者 何神也 百神皆是 百神何故惡人爲井 使神與人同

 則亦宜有飲之欲 有飲之欲 憎井而去 非其實也

 夫益殆不鑿井 龍不爲鑿井登雲 神不棲於崑崙 傳書意妄 造生之也

 傳書言 梁山崩 壅河 三日不流 晉君憂之 晉伯宗以輦者之言

 令景公素縞而哭之 河水爲之流通

 此虚言也

 夫山崩壅河 猶人之有癰腫 血脉不通也 治癰腫者

 可復以素服哭泣之聲治乎

 堯之時 洪水滔天 懷山襄陵 帝堯吁嗟 博求賢者

 水變甚於河壅 堯憂深於景公 不聞以素縞哭泣之聲能厭勝之

 堯無賢人若輦者之術乎 將洪水變大 不可以聲服除也

 如 素縞而哭 悔過自責也 堯・禹之治水 以力役 不自責 梁山

 堯時山也 所壅之河 堯時河也 山崩河壅 天雨水踊 二者之變

 無以殊也 堯・禹治洪水以力役 輦者治壅河用自責 變同而治異

 人鈞而應殊 殆非賢聖變復之實也

 凡變復之道 所以能相感動者 以物類也 有寒則復之以温

 温復解之以寒 故以龍致雨 以刑逐暑 皆縁五行之氣 用相感勝之

 山崩壅河 素縞哭之 於道何意乎

 此或時河壅之時 山初崩 土積聚 水未盛 三日之後 水盛土散

 稍壞沮矣 壞沮水流 竟注東去 遭伯宗得輦者之言 因素縞而哭

 哭之因流 流則謂之河變起此而復 其實非也 何以驗之

 使山恒自崩乎 素縞哭無益也 使其天變應之 宜改政治 素縞而哭 

 何政所改 而天變復乎

 傳書言 曾子之孝 與母同氣 曾子出薪於野 有客至而欲去

 曾母曰 願留 參方到 即以右手搤其左臂 曾子左臂立痛

 即馳至 問母曰 臂何故痛 母曰 今者客來欲去 吾搤臂以呼汝耳

 蓋以至孝與父母同氣 體有疾病 精神輒感

 曰 此虚也

 夫 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 乃謂德化至天地 俗人縁此而説

 言孝悌之至 精氣相動


 如曾母臂痛 曾子臂亦輒痛 曾母病 曾子亦輒病乎 曾母死 

 曾子亦輒死乎 攷事 曾母先死 曾子不死矣 此精氣能小相動

 不能大相感也

 世稱申喜夜聞其母歌 心動 開關問歌者爲誰 果其母 蓋聞母聲

 聲音相感 心悲意動 開關而問 蓋其實也 今曾母在家 曾子在野 

 不聞號呼之聲 母小搤臂 安能動子

 疑世人頌成 聞曾子之孝 天下少雙 則爲空生母搤臂之説也

 世稱 南陽卓公爲緱氏令 蝗不入界 蓋以賢明至誠 災蟲不入其縣也

 此又虚也

 夫賢明至誠之化 通於同類 能相知心 然後慕服 蝗蟲 閩虻之類也

 何知何見 而能知卓公之化 使賢者處深野之中 閩虻能不入其舍乎 

 閩虻不能避賢者之舍 蝗蟲何能不入卓公之縣

 如謂蝗蟲變 與閩虻異 夫寒温 亦災變也 使一郡皆寒 賢者長一縣

 一縣之界能獨温乎 夫寒温不能避賢者之縣 蝗蟲何能不入卓公之界

 夫如是 蝗蟲適不入界 卓公賢名偶稱於世 世則謂之能卻蝗蟲矣

 何以驗之 夫蝗之集於野 非能普博盡蔽地也 往往積聚多少有處

 非所積之地 則盜跖所居 所少之野 則伯夷所處也 集地有多少

 不能盡蔽覆也 夫集地有多少 則其過縣有留去矣 多少不可以驗善惡

 有無安可以明賢不肖也 蓋時蝗自過 不謂賢界不入界明矣


 論衡 第八卷 儒增第二十六 (原文)

 「周の時天下太平、越裳は白雉を獻じ、倭人は鬯草を貢す」

 いわゆる儒者のいう「白髪三千丈」風の誇大表現を批判した一編。

 儒書稱 堯・舜之德 至優至大 天下太平 一人不刑 又言

 文・武之隆 遺在成・康 刑錯不用 四十餘年 是欲稱堯・舜

 襃文・武也

 夫爲言不益 則美不足稱 爲文不渥 則事不足襃 堯・舜雖優

 不能使一人不刑 文・武雖盛 不能使刑不用 言其犯刑者少

 用刑希疏 可也 言其一人不刑 刑錯不用 增之也

 夫能使一人不刑 則能使一國不伐 能使刑錯不用 則能使兵寢不施

 案堯伐丹水 舜征有苗 四子服罪 刑兵設用 成王之時

 四國簒畔 淮夷・徐戎 並爲患害 夫刑人用刀 伐人用兵 罪人用法

 誅人用武 武・法不殊 兵・刀不異 巧論之人 不能別也

 夫德劣故用兵 犯法故施刑 刑之與兵 猶足與翼也 走用足 飛用翼

 形體雖異 其行身同 刑之與兵 全衆禁邪 其實一也 不稱兵之不用

 言刑之不施 是猶人身缺目完 以目完稱人體全 不可從也

 人桀於刺虎 怯於擊人 而以刺虎 稱謂之勇 不可聽也 身無敗缺

 勇無不進 乃爲全耳 今稱一人不刑 不言一兵不用 襃刑錯不用

 不言一人不畔 未得爲優 未可謂盛也

 儒書稱 楚養由基善射 射一楊葉 百發能百中之 是稱其巧於射也 

 夫言其時射一楊葉中之 可也 言其百發而百中 増之也

 夫一楊葉 射而中之 中之一再行 敗穿不可復射矣

 如就葉懸於樹而射之 雖不欲射葉 楊葉繁茂 自中之矣

 是必使上取楊葉 一一更置地而射之也 射之數十行 足以見巧

 觀其射之者 亦皆知射工 亦必不至於百 明矣 言事者 好增巧美 

 數十中之 則言其百中矣 百與千 數之大者也 實欲言十則言百

 百則言千矣 是與書言協和萬邦 詩曰 子孫千億 同一意也

 儒書言 衞有忠臣弘演 爲衞哀公使 未還 狄人攻哀公而殺之

 盡食其肉 獨捨其肝 弘演使還 致命於肝 痛哀公之屍 身肉盡

 肝無所附 引刀自刳其腹 盡出其腹實 乃内哀公之肝而死 言此者

 欲稱其忠矣 言其自刳内哀公之肝而死 可也

 言盡出其腹實乃内哀公之肝 增之也

 人以刃相刺 中五臟輒死 何則五臟 氣之主也 猶頭脉之湊也

 頭一斷 手不能取他人之頭 着之於頸 奈何獨能先出其腹實

 乃内哀公之肝 腹實出輒死 則手不能復把矣 如先内哀公之肝

 乃出其腹實 則文當言内哀公之肝 出其腹實 今先言 盡出其腹實

 内哀公之肝 又言 盡 增其實也

 儒書言 楚熊渠子出見寢石 以爲伏虎 將弓射之 矢沒其衛 或曰

 養由基見寢石 以爲兕也 射之 矢飲羽 或言 李廣

 便是熊渠・養由基・李廣 主名不審 無害也 或以爲虎 或以爲兕 

 兕・虎倶猛 一實也 或言 沒衛 或言 飲羽 羽則衛 言不同耳 

 要取以寢石似虎・兕 畏懼加精 射之入深也 夫言以寢石爲虎

 射之矢入 可也 言其沒衛 增之也

 夫見似虎者 意以爲是 張弓射之 盛精加意 則其見眞虎 與是無異

 射似虎之石 矢入沒衛 若射眞虎之身 矢洞度乎 石之質難射

 肉易射也 以射難沒衛言之 則其射易者洞 不疑矣

 善射者能射遠中微 不失毫釐 安能使弓弩更多力乎 養由基從軍

 射晉侯 中其目 夫以疋夫射萬乘之主 其加精倍力 必與射寢石等 

 當中晉侯之目也 可復洞達於項乎 如洞達於項 晉侯宜死

 車張十石之弩 恐不能入一寸 矢摧爲三 況以一人之力 引微弱之弓

 雖加精誠 安能沒衛 人之精乃氣也 氣乃力也 有水火之難

 惶惑恐懼 舉徙器物 精誠至矣 素舉一石者 倍舉二石 然則

 見伏石射之 精誠倍故 不能入一寸 如何謂之沒衛乎 如有好用劔者

 見寢石 懼而斫之 可復謂能斷石乎 以勇夫空拳而暴虎者

 卒然見寢石 以手椎之 能令石有跡乎 巧人之精 與拙人等

 古人之誠 與今人同 使當今射工射禽獸於野 其欲得之

 不餘精力乎 及其中獸 不過數寸 跌誤中石 不能内鋒 箭摧折矣 

 夫如是 儒書之言楚熊渠子・養由基・李廣射寢石 矢沒衛飲羽者

 皆增之也

 儒書稱 魯般・墨子之巧 刻木爲鳶 飛之三日而不集

 夫言其以木爲鳶飛之 可也 言其三日不集 增之也

 夫刻木爲鳶 以象鳶形 安能飛而不集乎 既能飛翔 安能至於三日 

 如審有機關 一飛遂翔 不可復下 則當言 遂飛 不當言 三日

 猶世傳言曰 魯般巧 亡其母也 其巧工 爲母作木車馬 木人御者 

 機關備具 載母其上 一驅不還 遂失其母 如木鳶機關備具

 與木車馬等 則遂飛不集 機關爲須臾閒 不能遠過三日

 則木車等亦宜三日止於道路 無爲徑去以失其母 二者必失實者矣

 書説 孔子不能容於世 周流游説七十餘國 未嘗得安

 夫言周流不遇 可也 言干七十國 增之也

 案論語之篇 諸子之書 孔子自衛反魯 在陳絶糧 削迹於衛

 忘味於齊 伐樹於宋 並費與頓牟 至不能十國 傳言七十國

 非其實也 或時干十數國也 七十之説 文書傳之 因言干七十國矣

 論語曰 孔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 信乎 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賈對曰 以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 人不厭其言也 樂然後笑 

 人不厭其笑也 義然後取 人不厭其取也 子曰 豈其然乎 豈其然乎

 夫公叔文子 實時言・樂笑・義取 人傳説稱之 

 言其不言・不笑・不取也 俗言竟增之也

 書言 秦繆公伐鄭 過晉不假途 晉襄公率姜戎要擊於崤塞之下

 疋馬隻輪無反者 時秦遣三大夫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 皆得復還 

 夫三大夫復還 車馬必有歸者 文言 疋馬隻輪無反者 增其實也

 書稱 齊之孟嘗 魏之信陵 趙之平原 楚之春申君 待士下客

 招會四方 各三千人 欲言下士之至 趨之者衆也 夫言士多 可也 

 言其三千 增之也

 四君雖好士 士至雖衆 不過各千餘人 書則言三千矣

 夫言衆必言千數 言少則言無一 世俗之情 言事之失也

 傳記言 高子羔之喪親 泣血 三年未嘗見齒 君子以爲難 難爲故也

 夫不以爲非實 而以爲難 君子之言誤矣 高子泣血 殆必有之 何則

 荊和獻寶於楚 楚刖其足 痛寶不進 己情不達 泣涕涕盡 因續以血

 今高子痛親 哀極涕竭 血隨而出 實也 而云 三年未嘗見齒

 是增之也

 言 未嘗見齒 欲言其不言不笑也 孝子喪親 不笑可也 安得不言 

 言安得不見齒 孔子曰 言不文 或時不言 傳則言其不見齒

 或時不笑 傳則言其不見齒三年矣 高宗諒陰 三年不言 尊爲天子 

 不言 而其文言不言 猶疑於增 況高子位賤 而曰 未嘗見齒

 是必增益之也

 儒書言 禽息薦百里奚 繆公未聽 禽息出 當門仆頭 碎首而死

 繆公痛之 乃用百里奚 此言賢者薦善 不愛其死 仆頭碎首而死

 以達其友也 世士相激 文書傳稱之 莫謂不然 夫仆頭以薦善

 古今有之 禽息仆頭 蓋其實也 言碎首而死 是增之也

 夫人之扣頭 痛者血流 雖忿恨惶恐 無碎首者 非首不可碎

 人力不能自碎也 執刃刎頸 樹鋒刺胸 鋒刃之助 故手足得成勢也 

 言禽息舉椎自擊 首碎 不足怪也 仆頭碎首 力不能自將也

 有扣頭而死者 未有使頭破首碎者也 此或時扣頭薦百里奚

 世空言其死 若或扣頭而死 世空言其首碎也

 儒書言 荊軻爲燕太子刺秦王 操匕首之劔 秦王拔劔擊之

 軻以匕首擿秦王 不中 中銅柱 入尺 欲言匕首之利 荊軻勢盛

 投鋭利之刃 陷堅彊之柱 稱荊軻之勇 故增益其事也

 夫言入銅柱 實也 言其入尺 增之也

 夫銅雖不若匕首堅剛 入之不過數寸 殆不能入尺 以入尺言之

 設中秦王 匕首洞過乎 車張十石之弩 射桓木之表 尚不能入尺

 以荊軻之手力 投輕小之匕首  入堅剛之銅柱 是荊軻之力

 勁於十石之弩 銅柱之堅 不若木表之剛也

 世稱荊軻之勇 不言其多力 多力之人 莫若孟賁

 使孟賁自被龍淵之劔刃擿銅柱 能洞過出一尺乎 此亦或時匕首利

 若干將・莫邪 所刺無前 所擊無下 故有入尺之效

 夫稱干將・莫邪 亦過其實 擊刺無前・下 亦入銅柱尺之類也

 儒書言 董仲舒讀春秋 專精一思 志不在他 三年不窺園菜

 夫言不窺園菜 實也 言三年 增之也

 仲舒雖精 亦時解休 解休之閒 猶宜游於門庭之側 則能至門庭

 何嫌不窺園菜 聞用精者 察物不見 存道以亡身 不聞不至門庭

 坐思三年 不及窺園也 尚書毋佚曰 君子所其毋佚

 先知稼穡之艱難 乃佚 佚者 解也 人之筋骨 非木非石

 不能不解 故張而不 文王不爲 而不張 文王不行 一一張 

 文王以爲常 聖人材優 尚有張之時 仲舒材力劣於聖

 安能用精三年不休

 儒書言 夏之方盛也 遠方圖物 貢金九牧 鑄鼎象物 而爲之備

 故入山澤 不逢惡物 用辟神姦 故能叶于上下 以承天休

 夫金之性 物也 用遠方貢之爲美 鑄以爲鼎 用象百物之奇

 安能入山澤 不逢惡物 辟除神姦乎

 周時天下太平 越裳獻白雉 倭人貢鬯草 食白雉 服鬯草 不能除凶

 金鼎之器 安能辟姦 且九鼎之來 德盛之瑞也 服瑞應之物

 不能致福 男子服玉 女子服珠 珠玉於人 無能辟除 寶奇之物

 使爲蘭服作牙身 或言有益者 九鼎之語也 夫九鼎無能辟除

 傳言能辟神姦 是則書增其文也

 世俗傳言 周鼎不爨自沸 不投物 物自出 此則世俗增其言也

 儒書增其文也 是使九鼎以無怪空爲神也 且夫謂周之鼎神者

 何用審之 周鼎之金 遠方所貢 禹得鑄以爲鼎也 其爲鼎也

 有百物之象 如以遠方貢之爲神乎 遠方之物 安能神

 如以爲禹鑄之爲神乎 禹聖 不能神 聖人身不能神 鑄器安能神

 如以金之物爲神乎 則夫金者 石之類也 石不能神 金安能神

 以有百物之象爲神乎 夫百物之象 猶雷罇也 雷罇刻畫雲雷之形

 雲雷在天 神於百物 雲雷之象 不能神 百物之象 安能神也

 傳言 秦滅周 周之九鼎入于秦 案本事 周王之時

 秦昭王使將軍摎攻王 王惶懼犇秦 頓首受罪 盡獻其邑三十六

 口三萬 秦受其獻 還王 王卒 秦王取九鼎寶器矣 若此者

 九鼎在秦也 始皇二十八年 北遊至琅邪 還過彭城 齊戒禱祠

 欲出周鼎 使千人沒泗水之中 求弗能得 案時 昭王之後

 三世得始皇帝 秦無危亂之禍 鼎宜不亡 亡時殆在周 傳言

 王犇秦 秦取九鼎 或時誤也

 傳又言 宋太丘社亡 鼎沒水中彭城下 其後二十九年 秦并天下

 若此者 鼎未入秦也 其亡 從周去矣 未爲神也 春秋之時

 五石隕于宋 五石者 星也 星之去天 猶鼎之亡於地也

 星去天不爲神 鼎亡於地 何能神 秦之時 三山亡 猶太丘社之去宋

 五星之去天 三山亡 五石隕 太丘社去 皆自有爲 然鼎亡

 亡亦有應也 未可以亡之故 乃謂之神 如鼎與秦三山同乎 亡不能神

 如有知 欲辟危亂之禍乎 則更桀・紂之時矣 衰亂無道

 莫過桀・紂 桀・紂之時 鼎不亡去 周之衰亂 未若桀・紂

 留無道之桀・紂 去衰末之周 非止去之宜 神有知之驗也

 或時周亡之時 將軍摎人衆見鼎盜取 姦人鑄爍以爲他器

 始皇求不得也 後因言有神名 則空生沒於泗水之語矣

 孝文皇帝之時 趙人新垣平上言 周鼎亡在泗水中 今河溢 通於泗水

 臣望東北 汾陰直有金氣 意周鼎出乎 兆見 弗迎 則不至

 於是文帝 使使治廟汾陰 南臨河 欲祠出周鼎

 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 神器事皆詐也 於是下平事於吏 吏治

 誅新垣平 夫言鼎在泗水中 猶新垣平詐言鼎有神氣見也


 論衡 第十九卷 恢國第五十八 (原文)

 「成王の時、越常は雉を獻じ、倭人は暢を貢す」

 漢王朝の徳をたたえた一編。

 顏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此言顏淵學於孔子 積累歳月 

 見道彌深也 宣漢之篇 高漢於周 擬漢過周 論者未極也 恢而極之

 彌見漢奇 夫經熟講者 要妙乃見 國極論者 恢奇彌出 恢論漢國 

 在百代之上 審矣 何以驗之

 黄帝有涿鹿之戰 堯有丹水之師 舜時有苗不服 夏啓有扈叛逆

 高宗伐鬼方 三年剋之 周成王管・蔡悖亂 周公東征 前代皆然

 漢不聞此 高祖之時 陳反 彭越叛 治始安也 孝景之時

 呉・楚興兵 怨錯也 匈奴時擾 正朔不及 天荒之地 王功不加兵 

 今皆内附 貢獻牛馬 此則漢之威盛 莫敢犯也

 紂爲至惡 天下叛之 武王舉兵 皆願就戰 八百諸侯 不期倶至

 項羽惡微 號而用兵 與高祖倶起 威力輕重 未有所定 則項羽力勁

 折鐵難於摧木 高祖誅項羽折鐵 武王伐紂摧木 然則漢力勝周多矣 

 凡克敵 一則易 二則難 湯・武伐桀・紂 一敵也 高祖誅秦殺項 

 兼勝二家 力倍湯・武 武王爲殷西伯 臣事於紂 以臣伐君

 夷・齊恥之 扣馬而諫 武王不聽 不食周粟 餓死首陽

 高祖不爲秦臣 光武不仕王莽 誅惡伐無道 無伯夷之譏

 可謂順於周矣

 丘山易以起高 淵洿易以爲深 起於微賤 無所因階者難 襲爵乘位 

 尊祖統業者易 堯以唐侯 入嗣帝位 舜以司徒 因堯授禪 禹以司空

 縁功代舜 湯由七十里 文王百里 武王爲西伯 襲文王位 三皇

 五代之起 皆有因縁 力易爲也 高祖從亭長 提三尺劍取天下

 光武由白水 奮威武海内 無尺土所因 一位所乘 直奉天命

 推自然 此則起高於淵洿 爲深於丘山也 比方五代 孰者爲優

 傳書或稱 武王伐紂 太公陰謀 食小兒以丹 令身純赤 長大

 教言殷亡 殷民見兒身赤 以爲天神 及言殷亡 皆謂商滅 兵至牧野

 晨舉脂燭 姦謀惑民 權掩不備 周之所諱也 世謂之虚 漢取天下 

 無此虚言 武成之篇 言周伐紂 血流浮杵 以武成言之 食兒以丹 

 晨舉脂燭 殆且然矣 漢伐亡新 光武將五千人 王莽遣二公將百萬人

 戰于昆陽 雷雨晦冥 前後不相見 漢兵出昆陽城 擊二公軍

 一而當十 二公兵散 天下以雷雨 助漢威敵 孰與舉脂燭

 以人事譎取殷哉

 或云 武王伐紂 紂赴火死 武王就斬以鉞 懸其首於大白之旌

 齊宣王憐釁鍾之牛 睹其色之觳觫也 楚莊王赦鄭伯之罪

 見其肉袒而形暴也 君子惡惡 不惡其身 紂屍赴於火中 所見悽愴 

 非徒色之觳觫 袒之暴形也 就斬以鉞 懸乎其首 何其忍哉

 高祖入咸陽 閻樂誅二世 項羽殺子嬰 高祖雍容入秦 不戮二屍

 光武入長安 劉聖公已誅王莽 乘兵即害 不刃王莽之死

 夫斬赴火之首 與貰被刃者之身 德虐孰大也 豈以羑里之恨哉

 以人君拘人臣 其逆孰與秦奪周國 莽酖平帝也

 鄒伯奇論桀・紂之惡 不若亡秦 亡秦不若王莽

 然則紂惡微而周誅之痛 秦・莽罪重而漢伐之輕 寬狹誰也

 高祖母妊之時 蛟龍在上 夢與神遇 好酒貰飲 酒舍負讎 及醉留臥

 其上常有神怪 夜行斬虵 虵嫗悲哭 與呂后倶之田廬 時自隱匿

 光氣暢見 呂后輒知 始皇望見東南有天子氣 及起 五星聚於東井 

 楚望漢軍 雲氣五色 光武且生 鳳皇集於城 嘉禾滋於屋

 皇妣之身 夜半無燭 宮中光明 初者 蘇伯阿望舂陵氣

 鬱鬱葱葱  光武起 過舊廬 見氣憧憧上屬於天 五帝三王

 初生始起 不聞此怪 堯母感於赤龍 及起不聞奇祐 禹母呑薏苡

 將王 得玄圭 契母咽鷰子 湯起白狼銜鉤 后稷母履大人之跡

 文王起得赤雀 武王得魚・烏 皆不及漢太平之瑞

 黄帝・堯・舜 鳳皇一至 凡諸衆瑞 重至者希 漢文帝黄龍・玉棓 

 武帝黄龍・麒麟・連木 宣帝鳳皇五至 

 麒麟・神雀・甘露・醴泉・黄龍・神光 

 平帝白雉・黑雉 

 孝明麒麟・神雀・甘露・醴泉・白雉・黑雉・芝草・連木・嘉禾

 與宣帝同 奇有神鼎・黄金之怪 一代之瑞 累仍不絶

 此則漢德豐茂 故瑞祐多也 孝明夭崩 今上嗣位 元二之間

 嘉德布流 三年 零陵生芝草五本 四年 甘露降五縣 五年

 芝復生六本 黄龍見 大小凡八 前世龍見不雙 芝生無二

 甘露一降 而今八龍並出 十一芝累生 甘露流五縣 德惠盛熾

 故瑞繁夥也 自古帝王 孰能致斯

 儒者論曰 王者推行道德 受命於天 論衡初稟以爲 王者生稟天命 

 性命難審 且兩論之 酒食之賜 一則爲薄 再則爲厚 如儒者之言 

 五代皆一受命 唯漢獨再 此則天命於漢 厚也 如審論衡之言

 生稟自然 此亦漢家所稟厚也 絶而復屬 死而復生

 世有死而復生之人 人必謂之神 漢統絶而復屬 光武存亡

 可謂優矣

 武王伐紂 庸・蜀之夷 佐戰牧野 成王之時 越常獻雉 倭人貢暢 

 幽・厲衰微 戎狄攻周 平王東走 以避其難 至漢 四夷朝貢

 孝平元始元年 越常重譯 獻白雉一 黑雉二 夫以成王之賢

 輔以周公 越常獻一 平帝得三 後至四年 金城塞外

 羌良豪橋種良願等 獻其魚鹽之地 願内屬漢 遂得西王母石室

 因爲西海郡 周時戎狄攻王 至漢内屬 獻其寶地

 西王母國 在絶極之外 而漢屬之 德孰大 壤孰廣

 方今哀牢・鄯善・降附歸德 匈奴時擾 遣將攘討 獲虜生口千萬數 

 夏禹入呉國 太伯採藥 斷髮文身 唐虞國界 呉爲荒服 越在九夷 

 罽衣關頭 今皆夏服 衣履

 巴・蜀・越嶲・鬱林・日南・遼東・樂浪

 周時被髮椎髻 今戴皮弁 周時重譯 今吟詩・書

 春秋之義 君親無將 將而必誅 廣陵王荊迷於巫 楚王英惑於俠客 

 事情列見 孝明三宥 二王呑藥 周誅管・蔡 違斯遠矣 楚外家許氏

 與楚王謀議 孝明曰 許氏有屬於王 欲王尊貴 人情也 聖心原之 

 不繩於法 隱彊侯傅 懸書市里 誹謗聖政 令上悔思 免奪爵土

 惡其人者 憎其餘 立二王之子 安楚・廣陵 彊弟員嗣祀陰氏

 二王 帝族也 位爲王侯 與管・蔡同 管・蔡滅嗣 二王立後

 恩已褒矣 隱彊 異姓也 尊重父祖 復存其祀 立武庚之義

 繼祿父之恩 方斯羸矣 何則 並爲帝王 舉兵相征 貪天下之大

 絶成湯之統 非聖君之義 失承天之意也 隱彊臣子也 漢統自在

 絶滅陰氏 無損於義 而猶存之 惠滂沛也 故夫雨露之施

 内則注於骨肉 外則布於他族 唐之晏晏 舜之烝烝 豈能踰此

 驩兜之行 靖言庸回 共工私之 稱薦於堯 三苗巧佞之人

 或言有罪之國 鯀不能治水 知力極盡 罪皆在身 不加於上

 唐・虞放流 死於不毛 怨惡謀上 懷挾叛逆 考事失實

 誤國殺將 罪惡重於四子 孝明加恩 則論徙邊 今上寬惠

 還歸州里 開闢以來 恩莫斯大

 晏子曰 鉤星在房・心之間 地其動乎 夫地動天時 非政所致

 皇帝振畏 猶歸於治 廣徴賢良 訪求過闕 高宗之側身

 周成之開匱 能逮此 

 穀登歳平 庸主因縁 以建德政 顛沛危殆 聖哲優著 乃立功化

 是故微病恆醫皆巧 篤劇扁鵲乃良 建初孟年 無妄氣至 歳之疾疫也

 比旱不雨 牛死民流 可謂劇矣 皇帝敦德 俊乂在官 第五司空

 股肱國維 轉穀振贍 民不乏餓 天下慕德 雖危不亂 民饑於穀

 飽於道德 身流在道 心回郷内 以故道路無盜賊之跡

 深幽迥絶無劫奪之姦 以危爲寧 以困爲通 五帝三王 孰能堪斯哉

《参考》

 ARPACHIYAH 1976

 高床式神殿、牛頭、空白の布幕、幕と婦人、マルタ十字紋等
 (アルパチア遺跡出土の碗形土器に描かれている) 
 

 牛頭を象った神社建築の棟飾部

 本生図と踊子像のある石柱

 Tell Arpachiyah (Iraq)
 Tell Arpachiyah (Iraq)    
 ハラフ期の土器について
 ハブール川
 ハブール川(ハブル川、カブル川、Khabur、Habor
、Habur、Chabur、アラム語:ܚܒܘܪ, クルド語:Çemê Xabûr, アラビア語:نهر الخابور Bahr al-Chabur
 ARPACHIYAH 1976
 高床式神殿
 牛頭を象った神社建築の棟飾部
 神社のルーツ
 鳥居のルーツ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